中新网2021年5月28日报道: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:8号坑在近20公分的灰烬层中已发现神树、金器、铜面具等各种残片,最新出土一件金面具残片,耳朵和嘴巴的轮廓清晰可见。3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铜顶尊跪坐人像亦隆重亮相!
报道显示,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和其他面具形态相似,耳朵宽大,眼睛突出,鼻子也比较高,嘴巴微微上扬,是一种神秘微笑的造型。
此前,已有文博专家指出,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尺寸明显并不适用于人脸。而三星堆博物馆现藏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或许更接近历史真相。
但无论金面具用于何处,其在三星堆文化中的作用显然与祭祀有关。在28日的三星堆全球文化推介会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就指出,三星堆有其特有的祭祀体系,金面具、神树等出土文物均体现了这一点。王巍同时表示,古蜀文明有浓厚的自身特色,但它同中原的关系也很密切,学习、借鉴了很多中原礼制。
“即便是看起来很怪异的青铜器,其中也有大量中原商文化的纹饰。”面对三星堆极具特色的文物,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28日特意提到了其中多元的一面。“比如商文化比较常见的云雷纹、兽面纹等几乎一整套商代青铜器纹饰,都被运用到三星堆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面。”
同时,金面具背后的三星堆祭祀体系则显示,三星堆文化有着“浓厚的神巫信仰色彩”。这一点,也并不孤立。雷雨介绍,目前所见的长江流域很多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遗迹,都有“用器物做神像或巫像的制作传统”。他认为,“三星堆显然跟这些地区有着密切交流。”
此外,雷雨指出,三星堆出土的玉璧、石璧等可能来自于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,而其中的部分琮、玉锥形器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同类器相似度非常高,三星堆的城墙夯筑技术以及稻作农业等,则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有关。
继1986年,三星堆遗址在1、2号坑中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后,从去年开始,三星堆又新发现6座“祭祀坑”。目前,在这些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、鸟形金饰片、巨青铜面具等重要文物500余件。
在新发现的6座坑中,3号坑以大量青铜器和象牙遗存居多而闻名,这其中已探明有120多根象牙,并且在该坑土样中,考古人员还找到有经纬组织的纺织品痕迹,初步判断,3号坑中曾经有丝织品出现。
2021年3月23日,考古人员再次对面朝“黄土”的巨型青铜面具进行提取,但由于目前该青铜面具上方压有象牙,待把象牙提取出后,才能对整个面具进行提取。也因为它“脸”朝下,目前无法看到真容,但这种神秘感也让大家对该面具的提取充满期待。
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,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,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,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、延续时间最长、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、古国、古蜀文化遗址。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、西、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。三星堆遗址分为1期至4期,其中1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,2至4期为公元前2070年至1046年夏商两朝时期。古蜀文明源于四川岷江上游的蜀山氏,从氏族社会,逐步发展至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,至公元前316年,共经历蚕丛、柏灌、鱼凫、杜宇、开明五个王朝。处于新石器时期晚期和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明,应是古蜀文明蚕丛、柏灌、鱼凫三个王朝时期。
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,经过前期测量,该青铜面具目前宽135厘米、高74厘米,“从高度来讲,它比1986年发掘出的铜纵目面具还要高,纵目面具的高度是66厘米,宽为138厘米,而纵目面具比该青铜面具宽是因为纵目的两个耳朵伸出去了。就实际面积来讲,这个青铜面具比纵目更大,这也是目前三星堆所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铜面具”。
王巍同时表示,就目前露出地面的形状来看,该巨型面具不是纵目类型的青铜器,但与金面具相似,“也可能有所变形,但尺寸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”。
根据《尚书》记载,商末周初武王伐纣之时,武王在牧野与庸国、蜀国、羌国、毛国、卢国、微国、彭国、濮国等八个主要同盟国共同宣誓,此八国也被称为“牧誓八国”。蜀国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原政治角逐,此时为古蜀国杜宇王朝时期。